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探讨 -> 正文

徐畅《战争·灾荒·瘟疫——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地区历史管窥》出版

发布日期:2020-10-16  来源:   点击量:

作  者 | 徐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1983年9月—1987年6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1994年8月,任教于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政教系、历史系,先后任助教、讲师。1994年9月—1996年12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3月—2000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民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0年)、硕士生导师(2001年)、教授(2005年)、博士生导师(2007年)。

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课程: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抗日根据地史。

研究方向:1·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以“近代中国农村金融”和“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为重点。2·抗日战争史研究,以“日军鲁西细菌战调查”和“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历史研究”为重点。此外,还对山东大学校史和近代鲁商有所涉猎。

目录

导言

一、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思路架构与资料范围

第一章  纠结与异动: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各种政治势力关系研究

一、抗战爆发后鲁西冀南形势

二、日军与国共两党、伪政权和地方势力

三、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摩擦

四、国共两党与伪政权和伪军

五、国共与会道门和地方游杂武装

小结

第二章  封锁与反封锁:抗战时期鲁西冀南改造地形运动

一、挖道沟

二、拆城寨

三、掘地道

小结

第三章  战乱与生存:抗战时期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生活管窥

一、“扫荡”与“跑反”

二、被掠夺与被奴役

三、生产与生活

小结

第四章  刺刀与糖块:日军虐杀儿童与“待见”鲁西冀南小孩

一、日军虐杀鲁西冀南儿童史实

二、日军虐杀华北其他地区儿童史实

三、日军“待见”鲁西冀南儿童的异质性记忆

四、悖论的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形象与成因:抗战时期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眼中的伪军和土匪

一、鲁西冀南伪军和土匪概况

二、平民百姓眼中伪军和土匪的形象

三、平民百姓眼中伪军和土匪形象成因

小结

第六章  印象与认识:抗战时期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眼中的八路军

一、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直观印象

二、老百姓对八路军负担的感受

三、老百姓对八路军救灾的记忆

四、比较之中的鉴别

小结

第七章  旱灾与水患:抗战时期鲁西冀南的自然灾害

    一、三次大水灾

    二、大旱连三年

    三、前后两年蝗灾

    小结

第八章  灾荒与生存:抗战中期鲁西冀南灾荒与乡村平民生活

一、从吃糠咽菜到“食人肉”

二、从卖房卖地到卖儿卖女

三、从安土重迁到流落四方

小结

第九章  赎地与回人:抗战中后期中共对鲁西冀南灾荒善后

一、老百姓卖房卖地概况

二、土地回赎政策

三、土地回赎运动之开展

四、土地回赎运动的成绩

五、“回人”运动

小结

第十章  天灾?人祸?1943年秋鲁西冀南霍乱起因研究

一、从日军战俘供词看霍乱流行

二、从地方志看霍乱流行

三、从流行病学看霍乱流行

小结

第十一章  疫情与救治:1943年秋鲁西冀南霍乱应对之研究

一、霍乱流行范围

二、霍乱流行惨状

三、霍乱医治情况

小结

第十二章  史料与史实: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导致中国人死亡人数商榷

一、各家观点

二、战俘供词分析

三、死亡人数估计

小结

代结语:口述资料在抗日根据史研究中的作用与限度

 

导言

 

 一、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

1·写作缘起

2003年夏天,宁波大学文学院孙善根教授邀请我到浙江义乌,参加由2002年第一届“感动中国”人物王选组织召开的日军细菌战调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王选和我约定,她负责募集资金,我负责组织调查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期间鲁西冀南霍乱流行史实。在王选的努力下,香港启智教育基金会欣然慷慨提供调查资金。2006年3月,香港启智教育基金会会长李勤辉先生、秘书长李诚辉先生亲自来到山东大学,与王选女士和我一同前往临清进行初步调查。在启智基金会支持下,2006年4月,我和我的研究生刘京军到河北馆陶县进行摸底调查。7—8月,我又带领几十个学生,到馆陶、临西调查1943年霍乱流行情况。在至2010年的其后5年中,先是我带队到冠县、临西、曲周、邱县等地调查,后来山东大学学生成立“细菌战调查协会”,前往聊城东昌府区、威县、鸡泽、清河等县调查。其间,王选女士和李诚辉先生多次来到山东大学,与我一起商讨、修改调查方案,培训参与调查学生,2007年“五一”王选还与中央电视台郭岭梅编导一起,随同学生前往曲周和邱县调查,2010年底田野调查结束,总计访谈75岁以上老人3000余人。

为了做好调查,2005年秋天我开始阅读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地区文献,以期深入了解该地抗战时期的历史。在对鲁西冀南抗战时期历史有了相当了解之后,开始编写调查提纲。“调查提纲”共分为7个部分50个问题,每个大问题又包括若干个小问题。经过2006年4月的摸底调查,我发现很难严格按照提纲逐一提问,并且调查的核心——“寻找日军播撒霍乱病菌的证据”,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将调查的“问题”简化为三个大的部分,一为日军入侵之前被访谈者个人和家庭状况,二为日军入侵后各方面状况,三为1943年秋天霍乱状况。总体上讲,我将调查的主题定位为“抗战时期鲁西冀南老百姓的记忆”。

田野调查大致经过如下几个步骤:携带介绍性、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等证件,随机前往机动车能够到达的村庄;到达村庄后,如在村部找到村干,由其介绍年龄大的老人,如村部无人则在村庄询问抗战亲历者进行访谈,访谈的对象也是随机的;访谈从老人儿时生活、家庭状况问起,逐渐将其带入当年的生活场景,然后按时间访谈上述三个主题;访谈有录音,有笔录,坚持“适度引导”和“有言必录、逢疑必问”两个原则;访谈结束后录入电脑,并进行校对。

在几年的调查过程中,我不仅对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地区历史的认识逐渐深入,而且还对老百姓兵荒马乱的战乱生活产生良多感慨和感想,产生了研究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历史的冲动。于是2009年以“战争·灾荒·瘟疫——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地区历史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一般项目并获立项。立项之后,按照论证方案,撰写并发表了12篇系列论文,本书就是由这些论文汇集而成。

2·研究现状

因为本书不仅每一章都有较为详细的学术史回顾,而且学术对话的频度也比较高,所以这里不准备就每一章所讨论的问题逐一述评,而是总体上简要综述。

本书讨论的主题,包括“战争”“灾荒”“瘟疫”三个方面。关于“战争”,本书意在探讨战争背景下鲁西冀南地区中共、日军、伪军、国民党军队、土匪、秘密会社的多方互动关系,战争状态下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实态,以及老百姓对日军、伪军、八路军的印象。通过齐武、魏宏运、申春生、谢忠厚等学者个人以及一些集体研究,已经基本梳理清楚抗战时期鲁西冀南的战争状况,尤其是弄清了中共领导下的鲁西冀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发展、壮大,以及中共与日军、伪军武装斗争的史实。现有研究对于中共、日军、伪军、国民党军队、土匪、秘密会社的多方互动关系虽有叙述,但因没有作为重点,故尚未立体展现其复杂多变的局面和态势。关于老百姓在战争中的生存实态,鲁西冀南文史资料、党史资料、革命史资料、地方志以及有关中共领导人的回忆虽有零星叙述,但因非专题研究,故未能将其立体、生动、全面地展现出来。关于老百姓对日军、伪军、八路军的印象,虽然一些论著尤其是文史资料有所记载,但其旨趣要么意在揭露日伪的罪行,要么意在描述中共和八路军抗日斗争的艰难历程和丰功伟绩,所以关于“老百姓对日军、伪军、八路军的印象”,应该说是一个新命题,研究远未不到位。

关于“灾荒”, 上述研究性著作和文史资料、党史资料、革命史资料、地方志等对抗战时期鲁西冀南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均有记载。灾荒和战争造成鲁西冀南老百姓生活极为艰难,无以为生,对此现有研究虽然涉及,但要么是单纯回忆文章,要么是中共和八路军抗日活动的宏观背景性描述,没有具体分析旱灾、水灾、蝗灾如何交互作用,也没有深入分析灾荒对鲁西冀南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关于中共灾荒应对,除了齐武、谢忠厚等人的研究外,还有几篇学位论文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但是关于灾荒善后研究不够。

关于“瘟疫”。1943年秋天鲁西冀南霍乱大面积流行,导致大量老百姓死亡。关于霍乱的起因,学界虽然认为是日军播撒霍乱病菌所致,但是论证不够精细。关于霍乱流行和医治情况,现有研究一则模糊不清,二则描述简略。关于1943年秋天霍乱流行造成鲁西冀南老百姓死亡人数说法各异,尚需审慎辨析。

 

二、思路架构与资料范围

1·思路架构

本书所谓“鲁西冀南”,系是指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德石路以南、漳河以北,以河北馆陶至山东德州卫运河为中心的鲁西北和冀南平原地区,包括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冀南区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鲁西北地区。

鉴于鲁西北和冀南抗日根据地历史,已有通论性著作,甚至一些地市和县也有通论性党史专著,所以本书只是选择一些“点”, 研究既往学界忽视、论述不够、存在争议的问题,冀此“管窥”抗战时期鲁西冀南的历史。

具体说来,本书包括“战争”“灾荒”“瘟疫”三个主题。

本书所讨论的“战争”,不是指中共与日军、伪军、国民党军队、土匪之间或者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伪军、土匪之间具体的武力较量,而是基本上把这种有形的战争当作已知史实和背景,探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共、日军、伪军、国民党军队、土匪、秘密会社的多方互动关系;二是战争状态下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实态;三是平民百姓的战争记忆,尤其是关于日军、伪军和八路军的记忆。

本书所讨论的“灾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梳理1937—1945年鲁西冀南水灾、旱灾、蝗灾的基本情况;二是分析灾荒对鲁西冀南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深描1943年“灾荒年”期间老百姓的生存实态;三是通过述析“赎地回人”运动,分析中共和八路军的灾荒善后。

本书所讨论的“瘟疫”,特指1943年秋天鲁西冀南大范围流行的霍乱,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通过日军战俘供词、地方志和流行病学,分析此次霍乱的起因;二是分析霍乱流行的范围、疫情及医治情况;三是讨论霍乱致死人数。

2·资料来源

总体说来,本书所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文献资料,二是口述资料。文献资料主要有文史资料、党史资料、革命史资料、地方志、回忆录、档案、专题资料汇编等。关于口述资料,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本书所引用的口述资料来源于启智教育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因为访谈人数众多,不一一注明访谈人。第二,关于口述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学界持审慎态度是有道理的,所以笔者在利用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尽量使用文献资料印证。本书所引用的口述资料虽然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性记忆”“记忆污染”“记忆重构”等问题,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可能说假话、错话,但是不可能所有被访谈人关于同一事实说同样的假话、错话。

(文章来源:山大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