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文化,强创意,创品牌”理念的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改革
田雅岚
摘 要∶我国文化创意周边产品市场的需求逐年增长,而相关人才培养存在滞后问题。基于此,该文作者探讨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文化,强创意,创品牌"的教改理念,注重跨界交流与合作,通过项目导入、实训实践、作品平台等教改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创意思维、合作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周边产品设计 文化创意 项目教学 实训实践 工匠精神
我国消费者在文化创意周边产品上的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其对相关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销量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更加喜爱,更注重工艺、更讲究品质、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市场十分可观。综观我国文创产品现状,一些文创产品存在做工粗糙、种类单一、缺乏创意和地域性特色、文化基因挖掘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相关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状。周边产品设计课程的改革要紧跟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创意产品设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一、课程定位
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一门重要的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在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取历史、文学、绘画、影视、动画等文化载体中的人物、纹样、道具、场景甚至情节等元素,通过二次创作与设计,创作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对文化作品的再次演化,可以起到持续推广文化品牌与盈利的作用。周边产品设计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独自完成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和衍生品设计的目的,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有限,设计品类单一,创意不足。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产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掌握文化的特殊性并将其作为设计产品的卖点。第二,欠缺材质和工艺知识。部分学生采用的产品制作工艺不够丰富,以印刷为主,且对市面上的材质与工艺不够了解,在设计上不够大胆,给创作产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第三,学生创意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够明显。部分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虽然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但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意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够显著。以往的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正是文创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此,以往的周边产品设计课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目前市场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迫在眉睫。
三、课程改革特色
重庆文理学院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多次尝试与讨论,最终促成了专业核心课程。
1.改革理念—"重文化,强创意,创品牌"
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来自近几年常常被提到的"工匠精神"。周边产品设计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学生不仅要深入挖掘文化基因,而且要发挥创意思维,设计具有个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创项目品牌。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根据阶梯递进的思路,提出了"重文化,强创意,创品牌"的改革理念。
2.学科融合打造本地文化项目库
基于以往部分学生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周边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化内涵,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改革措施是在课程中注重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探索与挖掘,打造本地文化专题项目库,引导学生拓展文化周边产品创意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最终将文化元素进行可视化视觉转换。
3. 现场教学——与匠人合作并在体验中学习
教学空间包括从教室到工厂、工作坊、人文景区、博物馆等在内的开放性场所。现场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地考察相关文化项目,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是对视觉资源的采集、体验等,为后期的产品创意提供灵感来源。第二部分是对产品材料与工艺方面的调查走访。这一部分是基于以往学生课程作品中出现的成果单一化、工艺简单、无个性与创意等问题设置的。课程引入了材质与工艺的学习环节。陶、纸、木、蜡、竹、布、再生或有机材质等,以及漆艺、烧制、雕造、织绣、剪纸、金工、编织、印刻、3D打印等现代或传统的材质工艺,都是增强周边产品设计创意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加入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材质与工艺,如荣昌陶器、荣昌夏布、永川竹与竹艺、大足金工、大足紫袍玉与雕刻技艺、蜀绣等。教师不仅要利用网络资源和视频资料供学生了解相关工艺,而且要通过实地走访相关工厂或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等,让学生学习传统工艺,了解工艺流程和材料特性。学生与匠人交流协作,学习、探索材质与工艺在设计中创意拓展的可能性。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而且能感受和学习匠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打造展示平台——为专业建设服务
课程改革打造网络平台,使其成为专业课程成果和毕业设计作品的展示平台,以及优秀学生与作品的推广平台。打造网络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推广的窗口,为学生就业和创新储备能量与资源。
四、改革的具体方案
1.项目选题调研阶段
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通过项目库选择一个专题方向,学生通过文献研究对专项选题形成基本的了解。首先,每名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阅读相关文献和专著,查找图鉴画册、相关专题视频资料并分享至课程微信群中加以讨论。其次,学生要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严谨的学术态度。
2. 知识讲授阶段
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主要讲授材质、工艺、形象、功能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周边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点在材质和工艺的讲解与探索上,教师从材质的属性、形态、感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材质表现上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的工艺提升作品的质感,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师应要求学生的创意不仅具有文化底蕴,而且兼具现代审美,从而创作出符合现代生活功能需求的个性化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学生应探访相关的工作坊和工厂,进一步加深对材料与工艺的了解,并且与相关手工匠人交流探讨,寻求合作的可能性。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3.实训实践阶段
教学的第三阶段为实战环节。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点自愿分组,总结前期的调研成果,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加以讨论,提炼可衍生的设计点,为创意衍生产品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工艺,形成设计图稿,最终以PPT形式在课堂上提出提案。教师与其他小组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修改方案直至通过。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从装饰性、艺术性、文化性、功能性等方面开展创意设计,寻找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尚个性的设计语言,推敲制作的可行手段。教师配合不同方案的工艺要求予以指导,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工艺的巧妙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制作过程手记,录制与拍摄制作步骤视频或照片。这是为课程考核及之后的网络平台推广储备材料。
4.课程后续推广阶段
利用网络平台上线专题产品,制作专题产品海报,展示项目设计理念、设计心得与制作过程(创意手稿与视频日记展示)。推广环节应采用激励机制,增强教与学的积极性。创建品牌是个长远的目标,课程品牌的建立可以推动专业品牌的建立,这需要量的积累,然后到质的飞跃。
5.考核评价部分
各项目环节如文献数量与质量有考核分数;研讨环节的发言表现、答辩环节的临场表现等过程有考核分数;各环节的成果作业从个性化、文化内涵、设计语言等方面给出考核分数;最终形成总分。质量考核追求客观性,以数据和记录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实施全过程管理。同时,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多元评价考核。
结语
其一,未来会更加深入地开展跨专业、跨学科交流合作。周边产品设计课程的改革在跨界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融合,是接下来要继续深入改革的方向。未来,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共同打造具有专业融合特色的课程;与材料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旅游学院等开设的相关专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更深入地开展文化创意与工艺传承。
其二,改革理念与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可持续性。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强文化、重创意、创品牌”的改革理念和具体改革措施是具有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的,其可以持续延伸到整个专业课程的建设,特别适合应用型课程的打造。基于对本地文化项目的挖掘与探索,结合学科特点,将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引入课堂,师生走出去与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基地,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服务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